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3页word可编辑)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3页word可编辑)

分享会员:半****。

市政路桥: 市政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资料介绍

一、           桥梁下部结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挖孔桩施工时,在挖空过程中或成孔后出现塌孔,原因有:

1)        桩孔较深,土质较差。

2)        出水量较大或遇到流砂、淤泥。

防治措施:

1)        如桩孔较深、土质较差、出水量较大,应采用就地灌注混凝土护壁,每下挖1~2米,灌注一次,承随挖随进行护壁。护壁厚度一般采用15~20cm。

2)        在出水量大的地层中挖孔时,可采用下沉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护壁。

3)        如土质较松散,而渗水量不大时,可考虑用木材料作框架式支撑或基木框架后面铺架木板作支撑。

4)        在开挖过程中如遇细砂、粉砂层地质时,再加上地下水的作用,极易形成流砂,严重时会发生井漏,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必须要采用有效可靠的措施:

a)        流砂情况较轻时,缩短一次开挖深度,较正常的1米左右一段,缩短为0.5米,以减少挖层孔壁的暴露时间,及时进行护壁混凝土灌注。当孔壁塌落,有泥沙流入而不能形成桩孔时,可用编织袋装土逐渐堆堵,形成桩孔的外壁,并保证内壁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b)        流砂情况较严重时,常用的办法是下钢套筒,钢套筒与护壁用的钢模板相似,以孔外径为直径,可分成4~6段圆弧,再加上适当的肋条,相互用螺栓或钢筋环扣连接,在开挖0.5米左右,即可分片将套筒装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2米,插入上部混凝土护壁外侧不小于0.5米,装后即支模浇注护壁混凝土。若放入套筒后流砂仍上涌,可采取突击挖出后即用混凝土封闭孔底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结后,将孔心部位的混凝土凿开以形成桩孔。也可用此种方法,直至已完成的混凝土护壁的最下段,使孔位倾斜至下层护壁以外,打入浆管,压注水泥浆,使下部土壤硬结,提高周围及底部土壤的不透水性,以解决流砂质量问题及现象。

5)        在遇到淤泥等软弱土层时,一般可用方木、木板模板等支挡,并要缩短这一段的开挖深度,及时浇注混凝土护壁,每次支挡的方木、木板要沿周边打入底部不少于0.2米深,上部嵌入上段已浇好的混凝土护壁后面,可斜向放置,双排布置互相反向交叉,能达到很好的支撑效果。

6)        除做好护壁工程外,还应配备一定的排水设备,以备使用。

2、挖孔桩混凝土出现离析、强度不足,其原因:

1)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有问题,或搅拌时间不足。

2)        灌注混凝土时未用串筒,或串筒口距混凝土面的距离过大(大于2米),有时在孔口将混凝土直接倒入孔中,造成砂浆和骨料离析。

3)        在孔内有水时,未抽干水就灌注混凝土,应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时而采用了干浇法施工,造成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

4)        灌注混凝土时未能将护壁的漏水堵住,致使混凝土表面积水较多,而未清除积水就继续灌注混凝土,或采用水桶排水,结果连同水泥浆一同排出,造成混凝土胶结不良。

5)        局部需排水挖孔时,在灌注某一桩身混凝土的同时或混凝土未初凝前,附近的桩孔挖孔工作未停止,继续挖孔抽水,而抽水量较大,结果地下水将该孔桩身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带走,严重时混凝土呈散粒状态,只见石料不见水泥浆。

防治措施:

1)        必须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配制或进行抗压试验,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        采用干浇法施工时,必须使用串筒,且串筒口距离混凝土面的距离小于2米。

3)        当孔内水位的上升速度超过1.5cm/min时,可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法进行桩身混凝土的灌注。

4)        当采用降水挖孔时,在灌注混凝土时或混凝土未初凝前,附近的挖孔施工应停止。

5)        若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进行补桩。

3、土质基坑开挖后,基底被水浸泡,土层变软,承载力降低,其原因有:

1)  由于连续降雨,使基坑内积水。

2)  地下水位较高,进水效果欠佳。

3)  当采用坑内排水时,排水量小于出水量。

1)  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坑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地表水流入基坑内,或泉水渗入到基坑内。

......

收藏 0

0

没有下载成功?点这里!

评论: 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