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运营模式应按正常、非正常和紧急状态的要求进行设计。 3.2.2 系统最大设计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远期设计最大行车密度不应少于每小时24对列车。 4.2.1 列车的两端必须设有紧急疏散门,组成列车的各车辆之间必须贯通。 4.2.2 车辆每个客室车门必须配备缓降装置。 4.2.3 车体应设置防漏电保护装置,车体上应装设与车站和车辆段内接地板相匹配的接地电刷。车辆内各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接地线应有足够的截面。 4.2.4 列车必须具有纵向救援能力和横向救援能力并配备有相应的设施。纵向救援的渡板应安装在车辆上,同时,各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市政公用 城镇道路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6.2.8 输送废水的沟渠、地下管线、检查井等,必须采取防渗漏措施。 8.2.4 危险固体废物严禁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收集、装运与堆存。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勘察设计 建筑环境与节能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勘察设计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石油化工
6.1.2 架空配电线路跨越铁路、道路、河流等设施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允许距离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6.1.5 直埋敷设的电缆,严禁敷设在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电缆与电缆或电缆与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的允许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城乡规划
3.0.6 钢铁生产企业严禁采用国内外淘汰的二手板带精整生产设备。 4.2.4 生产工艺与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设置专门的冷床或台架,冷床的形式宜选用滚盘式或步进式。 2 应根据轧制钢板钢种、规格、化学成分和冶炼、浇铸工艺条件等因素,确定缓冷方式和缓冷时间。 3 冷床后宜设置检查修磨台架。 4 对有内部质量要求的中厚板,应采用自动超声波探伤装置进行内部缺陷的检测,进行全板面自动连续探伤。自动超声波探伤装置宜采用在线布置方式。 5 中厚板车间应设置机械剪切生产线,并应设置离线的钢板切割设备。钢板的离线切割宜采用自动火焰、等离子或激光等切割方式。采用等离子切割时,应配置相应的粉尘
10.1.4 当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应根据该地区目前及必须保证的规划工农业用水量,按枯水年或连续枯水年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后确定取用水量。取用水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 17.2.3 噪声治理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热电站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2 地热流体放喷、汽轮机发电有关设备及冷却塔等地热电站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选择符合国家噪声控制标准的设备。对于声源上无法控制的生产噪声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 3 为控制地热流体放喷产生的噪声,应设置消声器; 4 应对地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勘察设计 建筑师 建筑设计
4.1.2 制水工艺流程应根据原水水质、生产工艺对工艺用水的水质要求进行选择。 4.2.3 注射用水的水源应以纯化水为水源,并应采用蒸馏方法制备。 4.3.4 纯化水储罐和注射用水储罐的设计和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纯化水储罐应采用无毒、耐腐蚀材料制造。注射用水储罐应采用优质低碳不锈钢制造。 2 纯化水储罐和注射用水储罐的罐盖、人孔和罐底阀门等零部件应设计为卫生连接的方式,并应便于拆卸和清洗。可拆卸零部件与罐体之间的密封材料应无毒、无析出物、耐高温、无脱落物。 3 罐体结构件不得有裂纹、开焊和变形,内壁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死角。 4 纯化水储罐和注射用水储罐的最低处应设置排放口,排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勘察设计 建筑设备
6.3.34 有腐蚀介质作用的厂房,其基础材料,应采用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得采用普通砖和毛石砌体。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毛石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8.2.2 散热器采暖系统热媒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发火炸药粉尘的生产厂房,其采暖热媒应采用不高于90℃的热水。 2 不散发火炸药粉尘的生产厂房,其热媒应采用不高于110℃的热水或压力小于或等于0.05MPa的饱和蒸汽。 10.3.1 危险场所电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危险场所电气设计时,宜将正常运行时可能产生火花及高温的电气设备,布置在危险性较小或无危险的工作间。 2
12.1.2 光伏压延玻璃工厂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必须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排放要求,并应符合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排放总量的要求。 12.5.3 熔窑冷热修时产生的含铬耐火材料在厂内临时储存时,应单独储存在防雨、防晒、防渗的场所。除可综合利用部分外,其余含铬耐火材料应进行专业化处置。 14.2.8 光伏压延玻璃工厂的事故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突然散发大量有爆炸危险性气体的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 2 事故排风的风机吸风口应设在爆炸危险物质可能最大散发量的地点,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3 事故通风的防爆风机应与爆炸危险性气体的报警装置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