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在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方面,会议指出,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这意味着中央再度明确建筑“限高”。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的新时期下,限高政策的出台,能够有效约束高层建筑的开发,让城市建设发展回归科学与理性。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限高令”持续升级
近年来,国家部委陆续发布“限高令”,从限制县城民用建筑高度,到科学规划城区超高层建筑,从定性要求严控建筑高度,到提出具体限高量化指标。中央“限高”政策的密集出台,是对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的纠偏,旨在促进新时期建筑方针的贯彻落实,更好地展现新时代的建筑风貌。 早在2020年4月,住建部与发改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提出要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之后,“限高”政策不断升级、加码。2021年4月,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强调要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2021年6月,住建部、工信部等15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专门对县城住宅高度作出规定。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再次强调“250米”与“500米”两道“限高关卡”。 2021年10月,住建部、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该文件针对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细化与落实,按照城区人口规模来规定建筑高度,并新提出实行超高层建筑决策责任终身制。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也提出了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并对新建250米以上的建筑提出了严格限制。 坚持科学规划先行 提升房屋安全水平 长期以来,不断刷新的城市天际线是现代都市的一种象征,建筑高度作为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各个城市相互攀比着“第一高度”,城市建设一味地扩张,各地政府纷纷斥巨资造高楼,一座又一座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已拥有世界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楼大厦。 密集的高楼集群,还有标志性的摩天大楼,都彰显出国家经济实力。但是,刷新高度的建筑若来自攀比和竞争,也就不具有彰显自信的魅力,而成为浮躁夸张的产物。除了一线城市之外,现在连很多县城都开始盖起了高楼大厦,高层住宅区鳞次栉比。 虽然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高楼大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摩天大楼的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背后的隐患早已悄悄埋下,并在近年来逐步显现。随着“天际线”不断增高,高楼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弊端逐渐凸显,包括安全、成本、能耗、环境等等问题。 与此同时,高层建筑也存在着较大的消防隐患,因结构比较复杂,一旦失火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此外,建筑的楼层越高,需要的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就越高,过量的摩天大楼也很可能导致高空置率,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层层隐患与弊端缺陷之下,科学规划高层建筑尤为重要。 县城城市全面覆盖 建筑限高势在必行 对于县城而言,限高政策主要从绿色低碳建设的角度来考量,限制县城住宅高度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县城的特点是面积大、人口少,所以应该规划出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不必一味地贪大求洋,清一色地建设高楼大厦,而应打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县城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筑规划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更好地协调。 对于城市而言,限制建筑高度是推动城市化走向更高水平的必经之路。城市发展需要尊重科学规律,城市建筑也要与城市发展水平、需求和气质相匹配。不应过度追求建筑规模与高度,而应更注重增强城市的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优化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从而创造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促进城市的更高质量发展。
评论 0
阅读数 617
0
相关推荐
评论: 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