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

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

发布时间:2023-07-15 00:00:00

作者:罗韶

分类:装饰装修技术

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本站通过大数据汇集整理了文整理了关于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相关信息,一起了解一下。大连的近代公共建筑篇

附注:这篇文章和游记,是2014年的,终于在近期补全,该系列曾一直只有篇即(上)。

一,历史风格建筑

大连近代的“样式风格”建筑,主要是日本占据时期建造的,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学习西方建筑艺术,所以日本建筑学习风格广泛,且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偏重风格,实际上欧洲由于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和区域都有地方性的偏重,例如英国、荷兰、德意志地区更偏重哥特式样的延展风格,而法国、意大利等拉丁裔地区更偏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而日本则呈现出所谓“百鬼夜行抄”的情况,就是各式各样的建筑偏向和风格,而没有形成统一性。因为日本毕竟不是欧洲,没有经历过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等历史时代,所以日本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上,并不存在严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哥特风格建筑,都是实用主义建筑加上了各种风格样式的元素表皮,全归纳成一类,只是一种近代的历史复古主义风格而已。

图:青岛近代的城市面貌,受到德国殖民的影响,建筑主要呈现北欧民居和哥特系装饰的城市风格。

图:大连“百鬼夜行抄”的日本式近代城市建筑风格。

大和旅馆旧址

大和旅馆旧址是中山广场最恢弘的主体建筑,目前是大连宾馆。在当时已经是耗费巨资、精心设计的建筑了。风格上属于是古典主义体系的文艺复兴风格,立面对称,有明显的古典三段式划分,在装饰细节上有大量的巴洛克曲线、窝卷等装饰。红砖的外墙,配合白色的石材或仿石的装饰线,又呈现出明显在当时日本社会所推崇的“辰野式建筑风格”特点,红墙搭配白色的装饰线条,犹如日本的旭日旗,这种装饰风格应用在当时日本包括平面设计很多领域,被称为所谓“大日本风格”。

图:大和旅馆旧址全景

图:大和旅馆旧址细部,恢弘的铁艺玄关。墙壁装饰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该建筑也是难得免遭白涂料粉刷的历史建筑,保留了外墙的装饰带和浮雕的原貌,部分底部使用石材,一层以上使用灰泥(洋灰,近代的水泥)造型的“仿石”,原貌就是这样,是从未被涂白过的。

正金银行旧址

正金银行旧址,也是文艺复兴风格,和大连宾馆相同,只是体量上小于大连宾馆,在建筑顶部强化了穹顶,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尺度,犹如一个个子矮小的人戴上了高高的礼帽,混迹在高个子的人之间,在效果上并不逊色。正金银行外观只有两层,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常见的主塔加两翼布局,在外面装饰上没有使用古典柱式,把一切视觉上的重点给予了穹顶。

图:正金银行旧址全景

图:正金银行内部的楼体,依然使用古典主义元素装饰风格,厚重且堂皇

图:七八十年代的正金银行旧址,穹顶在自然旧的感觉上依然厚重历史感满满,当时装饰条带就是灰泥的本色,并不是涂成白色的,这种白色涂料对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破坏极大,也给人一种廉价感,历史建筑和新修建的仿照欧式的商业街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按照后者的方式修缮前者。

朝鲜银行旧址

朝鲜银行旧址,在风格上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正面主体只体现出巨大的科林斯式柱门廊,而弱化了其它装饰,用古典主义的门柱给以凸出感、庄重感。新古典主义也是近代才出现的,它只是在用古典主义的风格包装现代建筑而已,而并不是采用希腊、罗马神庙的古典布局的。

图:朝鲜银行旧址的正面

图:朝鲜银行旧址的侧面,使用了平柱嵌入墙体,不失装饰的也避免对正面主体的喧宾夺主。

大连民政署旧址

这座建筑有的书说是哥特风格,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偏哥特式特点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文艺复兴风格是一种非常宽泛的风格,在文艺复兴早期今天的威尼斯,早期的文艺复兴风格都偏有中世纪遗留的哥特式特点,而早期的圆厅别墅,是明显受到罗马时代万神庙启发的古典主义色彩建筑,都被认为是文艺复兴风格的代表,所以文艺复兴风格有古典和哥特两个体系。大连民政署旧址立面对称、正中有主楼两端有辅楼,都是文艺复兴之后流行的平衡对称风格,只是在装饰上偏向略微的哥特式,主楼采用尖塔也是哥特式的特点。文艺复兴风格在哥特风格影响较深的德意志北欧地区,都保留了更多的哥特样式。

图:大连民政署旧址正面

图:墙体刷红,装饰线刷白,这种用现代修缮近代建筑,无疑是一种遗憾

大连市役所旧址

这座建筑风格更晚,属于近代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在主体外貌上,依然延续古典建筑的比例和基本手法,但在细节装饰上,已经不再遵循任何典型的历史风格,外表的平柱柱头已经进行几何化夸张,类似于形纹的特点,立面古典的三角墙底边断开,并没有安排醒目的廊柱。而在玄关处设计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唐破风形式,柱头使用了斗拱形象,突出了日本的装饰特点,但整体混合在一起却不失整体性和跳跃感。折衷主义建筑的装饰特征,是复古样式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过度阶段。

图:大连市役所旧址

图:大连市役所旧址玄关处,可见顶部断开的三角墙,底部唐破风式玄关,只是在历史基础上做了微创造而已,并没有日本近代后期所谓兴亚式建筑那么夸张。

满铁图书馆旧址

满铁图书馆旧址在大连中山广场旁边,是一座不大的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使用一座希腊神庙式的三角墙门柱立面,给人以古典时代的视觉印象感和心理引导,只是使用古典的装饰元素,而并不属于类似大英博物馆和欧洲存在的仿希腊神庙纪念堂的,那种相对严格的希腊复兴式风格的。英国近代的乔治亚建筑也会出现希腊神庙的三角墙,而不会归类于希腊复兴式风格。

图:满铁图书馆旧址

满铁株式会社旧址

当时初建时该组建筑应该是这一带极为突出的建筑群,但目前周边环境高楼林立已经看不出环境风貌。满铁旧址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布局呈现凹字形,一座主楼两翼为辅楼,中间主楼主体体量和装饰都较弱,整个建筑在布局上,两翼强过核心,给人一种强弱不分的感觉,且两翼装饰较多, 立面布局过度接近,给人一种拥挤不堪的堆砌感觉,单个结构都是完美的演绎,但布局的过度局促紧凑反倒带来了美感的缺失。

图:满铁旧址全图(一侧楼),一主二副从体量上差别并不明显,高低几乎一致,并且有着明显的拥挤罗列感。不如大和旅馆的立面舒朗,也不如正金银行的错落变化。

图:满铁旧址主楼局细节,主楼在装饰和体量上极其不突出。一主二副体量比重和装饰上几乎势均力敌。

图:局部装饰精美,历史建筑也有自己设计上的缺失,所以并不是说每一座都是可以用完美形容的。

大连港务局大楼旧址

大连港务局大楼建于1916-1926年间,已经是明显的多层钢混建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小型砖混建筑,采用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和上海外滩的建筑是一类风格,所建造的时代是现代建筑的初期和复古样式建筑的晚期,也在这座建筑上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古典主义的立面三段式结构之间,插入了三层平素简洁没有任何装饰的现代风格墙体,感觉拉高了整个建筑外观,三层现代楼体缺融入了整个建筑本身,没有任何违和感,保留了古典的装饰,又加入了现代简洁的风格,不失一种巧妙的安排手法。

图:大连港务局大楼旧址

图:大连港务局大楼旧址装饰细部

图:勒脚部分使用巨大毛面蘑菇石,给视觉带建筑基础厚重感。

图:采用较为简洁视觉弱化的托斯卡纳式柱作为廊柱,但用对柱的方式作为视觉强化

图:大连港务局大楼内侧,完全没有任何复古样式风格装饰,与外部的三层手法相同,也可以见现代建筑风格时代的到来,复古样式建筑已经沦为一种装饰手法而已,没有任何的结构意义可言,从那个时代起复古样式建筑的消亡,也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旅顺关东厅旧址

建于1900年,中心主楼有明显的建筑风格,但两翼楼体在装饰上还体现出的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特征,所以整个建筑依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图:关东厅旧址

图:关东厅旧址的外墙,有浓郁的巴洛克装饰特点,大胆且夸张。

旅顺博物馆

该建筑非常精致,是折衷主义风格,在装饰上依然基于古典主义特点,但并不拘泥。三角墙内部三分,中间安排盾牌型浮雕配合花草装饰,墙体安排平柱,但视觉效果上并不做强化,进门玄关使用法国式常用的异化为半圆形的三角墙装饰,并在二层方窗上部,使用半圆形顶窗,与玄关的半圆形装饰墙相呼应,相映成趣。

图:旅顺博物馆全景

图:旅顺博物馆檐口的钉板装饰硕大突出,整个建筑使用强化细节装饰,却弱化了立柱等结构装饰的手法。

图:旅顺博物馆后部,建筑已经不再是对称格局,已经具备了现代建筑的特征,古典的造型更多的沦为了营造人文艺术氛围的精巧装饰。

旅顺火车站

该建筑有典型的桁架民居风格,使用砖木结构,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非常适合小型建筑的风格使用,特色鲜明。2014年也是旅顺火车站运营的最后一年,笔者当时有幸最后坐了一次旅顺站的绿皮火车到大连站(买票时即得知该消息)。

图:旅顺火车站全景及局部

二,现代风格建筑

满铁试验所旧址

该建筑建于1907年,该建筑样式风格化已经不甚明显,只是具有法国建筑常见的马萨式屋顶,而可以称为具有法国式特点现代建筑而已。

图:满铁实验所旧址整体与细部

图:巴黎建筑常见的马萨式屋顶

大连火车站

大连火车站与东京上野火车站是姊妹设计,都是日本30年代中后期开始采用的现代建筑风格,历史主义的装饰原则已经被彻底抛弃,而人文感的丧失,使得建筑的存在重点完全基于实用主义,材料感、结构感成为外观强调的重点。日本也是在这一时期紧跟世界建筑的发展脚步,上野火车站从外观上,方正没有任何曲线结构,是当时装饰上希望把建筑结构的本源传递给使用者的思维(简单理解为,没有加入复古样式的建筑坯子),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的趣味小品,作为细节变化,以缓解这种粗线条给人带来的审美疲劳。

图:大连火车站与东京上野火车站

图:大连站细部装饰

大连满铁医院旧址

这座建筑一度是大连的建筑物,在大连早期极其雄伟的矗立在南山脚下,该建筑风格上虽然已经是简约化的现代装饰风格,但依然能看出的样式时代的装饰细节,建筑立面依然呈现出上中下的三段式结构,只是不再有明显的勒脚、立柱、檐口装饰,外表使用一种日伪时期常见的陶板砖作为外墙装饰。建筑体量大,且高峻巍峨,也可见日本侵略殖民所下的血本,绝不是是一时之举,而确实是把“满洲”当成了帝国的所谓生命线,永远常驻而没有想过离开。

图:满铁医院正面

图:现代仿修的建筑,与原先保留的建筑细节差别,新建筑在拐角处,没有专门陶板构件。

关东州旧址

关东州旧址与京都帝国大学某教学楼是姊妹设计。关东州旧址建于30年代,属于典型的现代建筑,没有任何历史样式风格装饰,但30年代依然处在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替时代,建筑对称平衡,中间设计高塔,这种设计依然是仿哥特式建筑的布局方式的遗留,是一种历史习惯的残留。在伪满时期的长春,同样有大量中心高塔式布局的建筑,但根据不同需求,装饰成了不同风格。

图:关东州旧址

图:京都帝国大学教学楼,同样建于30年代。玄关使用钟乳券,可能是整个建筑哥特风格装饰的唯一遗留。

图:30年代后,现代钢混建筑普遍使用后,历史样式建筑已经衰落,已经和20年代前的砖混历史样式建筑有着实质的不同。长春伪满时期的两座伪满官厅建筑对比,两者结构图纸完全相同,只是在风格装饰上存在差别,一座是现代风格,一座是兴亚式风格。使用兴亚式风格,也是日本当局在规划东北地区建筑时,考虑“满洲的地理风俗”的一种殖民文化拉近的考量而已,同时期在欧美,历史样式建筑的新建设已经停止。

(完毕)

--------------------

部分图片来自,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喜欢历史、考古、收藏的朋友,欢迎关注——猫史天下!

以上是关于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相关信息,了解关于更多关于建筑史话:大连殖民地建筑设计意趣(中)信息请技术关注站。

评论 0

阅读数 197

0

评论: 100

评论